English

张裕往事(之二)

1999-04-26 来源:光明日报 立秋 编著 我有话说

居南洋未忘兴邦

18岁的张弼士只身闯荡南洋。行前,他频频叩别父亲,而后一步三回头慢慢离去,好不容易移步岗头,就再也无法举步。原来这岗头与家门正相对,其父倚门相送,翻过岗头,这一切就会瞬间消失。离情别绪使弼士与父亲长时默然相视,从清晨直到正午,弼士才依依不舍而去。

知子莫若父。后来其父逢人便说:“观此子远游时,流露真性,断非将来腾达于外,而不顾家国者。”可说是一语中的。

☆红顶商人

张弼士在南洋的30余年里,获得惊人的成功。鼎盛时期,资本达八千万荷兰盾,号称亿万富翁。而此时他“实业兴邦”包括创办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的念头与日俱增,可横在他面前的障碍是,只有资本没有清廷官家身份,欲投资国内却难奏效。机遇终于来临:清光绪十六年(1890),清驻英钦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,回经槟城时,特意拜访了南洋首富张弼士。

张弼士对龚照瑗说:西洋人善于发挥人的特长,并以法律规范行为;对于农工及商业的关系,洋人也摆正了位置。自己将其归纳为“商业不兴,则三宝绝”。总之,其繁荣于其制定的“兴商获利”的方略不无关系。

龚氏听后异常兴奋,不禁问道:“张君致富又采取何种方略呢?”

张弼士笑答道:“我于荷属领地,效法李克,开发地土资源;我于英属领地,效法白圭,乐观事变。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,能发能收,选择人和天时。同时效法伊吕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,效法他们善于权变的智慧,当机立断的勇气,以及仁义宽容,能屈能伸的境界。我时常存此信念,因此致富。”

龚照瑗听完这番理论,啧啧称赞,执其手说:“君并非商界中人,而是天下奇才,现中国贫弱,归救祖国如何?”

张弼士早存“实业兴邦”的宿愿,闻此欣喜答道:“怀此志向已很久了!”

龚氏回国后,甘当伯乐,将张弼士推荐给朝廷,张君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晋爵,头衔是大清国驻马来槟城首任领事,后又升迁为驻新加坡总领事。

自从成为红顶商人后,张弼士才得到投资国内、实业兴邦的“通行证”,开办葡萄酒公司的意念由此得以坐实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